精神康复:正确认识服药的力量
在精神疾病的康复征程上,药物常被误解为“负担”。但大量临床案例证明,规范服药是抵御复发的第一道防线,是患者重归正常生活的“隐形卫士”。
在临床护理中,因不规范服药导致病情反复的案例屡见不鲜。28岁的小林曾是双相情感障碍患者,病情稳定后,家人误以为症状消失就是痊愈,擅自停药。短短一个月,小林就因急性躁狂发作再次住院。
破除三大服药误区
1.症状消失≠疾病痊愈。许多人将 “不吵不闹”“情绪稳定”等同于“彻底康复”,却不知精神疾病与高血压、糖尿病一样,需要长期治疗。双相障碍、精神分裂症等高复发风险患者,需3~5年甚至终身服药。因为大脑神经修复需要时间,过早停药,无异于强行撕扯尚未愈合的神经创口。
2.副作用≠疾病危害。“吃药变傻”“体重失控”“伤肝伤肾”等担忧普遍存在,但过度放大副作用往往会延误治疗。现代精神科药物经过数十年改良,副作用可控性显著提升,规范用药的获益远超复发带来的身心伤害。
3.他人有效≠适合自己。有的患者看到病友服用某种药物后效果显著,便私自效仿,结果因血药浓度超标而中毒。精神疾病用药必须遵循“私人定制”原则,每个人的病因、代谢能力、精神症状等均不相同。
践行三大服药准则
1.把药物当作康复盟友。精神科药物通过调节多巴胺、5-羟色胺等神经递质,让紊乱的大脑恢复秩序。接受药物不是 “屈服”,而是对自己和家人负责的智慧选择。就像糖尿病患者需要胰岛素一样,精神疾病患者也需要药物来维持正常生活。
2.与医护团队并肩作战。服药过程中出现不适或有疑虑,应立即联系医护人员,切勿自行减药停药。复诊时携带服药记录(如漏服次数、情绪变化等),帮助医生精准调整治疗方案。
3.理解治疗是持久战。康复需经历症状缓解、维持、巩固多个阶段。数据显示,坚持规范治疗五年以上的患者,复发率比随意停药者低80%。每一次按时服药,都是在为未来的自己积累抗复发的“免疫力”。
家属支持三大行动
1.共同学习。一起参加医院的科普讲座,了解药物原理和治疗周期,用知识化解恐惧。
2.正向沟通。避免说“不吃药就是不懂事”等指责性话语,改用“我们慢慢调整,医生会帮我们找到最合适的方案”等共情表达。
3.消除偏见。精神疾病患者按时服药和高血压患者每日服药一样,并没有什么不同,家属应营造无歧视的家庭环境。
那些被误解的药片,正在无数个深夜默默修复破碎的神经;那些按时服药的坚持,终将汇聚成照亮康复之路的璀璨星光。请记住,这场与疾病的博弈,唯有信任科学、携手专业,才能重获掌控生活的力量!
作者:日本av片精神卫生中心主管护师 蓝慧
审核:日本av片精神卫生中心心理治疗师、主任医师 王亮